第209章 庐江陶侃上(1 / 2)

加入书签

徐琨在渡口将一切尽收眼底,对于这里的进度他表示非常满意。

然后在留下一众官吏帮忙查验粮食后,徐琨便带着一众亲卫骑着快马,继续向皖城进。

皖城距离渡口不足百里,由一条官道直通,沿途都是村庄和农田。

以皖城为中心,方圆百里便是整个庐江的精华所在,生活着整个庐江境内大约一半的人口。

一众人快马加鞭,花费了一个昼夜的时间,于第二天清早抵达皖城。

这里是庐江的治所,同时也是大小乔的故乡。

作为郡城,这里的城市规模几乎和吴县一般,生活着十余万人口。

徐琨之前作为庐江都尉,守城的士卒自然认得。

不仅如此,徐琨也识得他们。

此时,出入城池的百姓有很多,同时还有大批的运粮队在进出,因此十分地繁忙。

徐琨作为“名人”

,百姓也多有认识他的。

“徐琨将军,是徐琨将军!”

一百姓眼尖,见到徐琨到来,不禁惊呼起来。

其他百姓听到喊话声,一看果然是徐琨本人,不禁都围了上来。

“徐琨将军,俺家小儿子明年就十八了,回头去参军的话,一定要让他小子上啊!”

一人说道。

“徐琨将军,俺们村也出了几名烈士,他们家中都分了好多钱粮和土地呢!

现在当兵不比以前了,现在当兵光荣啊!

徐琨将军,俺今年也不过才四十有三,俺去参军的话,您可不能不收啊!”

又一人说道。

没想到,百姓们围上来都是想要参军的。

这一情况,不禁让徐琨感慨万千。

民心如此,定当所向披靡。

“主公已经委任我为淮南都督,都督淮南三郡诸军事!

孙贲将军则被委任为了三江都督,都督庐江、江夏、豫章三郡军事。

百姓们,若想要从军的话,可去寻找陆太守,回头让太守组织尔等前往西陵!”

徐琨连忙解释道。

“三江军区,孙贲将军,真是太好了!”

又听到孙贲的大名,百姓们不禁欢天喜地。

随着百姓们逐渐散去,徐琨一行人这才得以进城。

走进城来,只见里面热闹非凡。

古代的城市人口,多为官吏、守军、商贾、大族、工匠,以及他们的家人。

而皖城的人口能够达到十余万人,可见此地商贾、工匠众多。

而普通百姓多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大多生活在城外,各个乡亭,只有少数富农会生活在城中。

徐琨一行人穿越大街小巷,终于来到了太守府,这里是陆绩、陶侃等人办公的地方。

而在太守府旁边还有皖城的县衙,和府库、军械库等等设施。

太守府门口的几名守卒,一看是徐琨来了,自然也是认识的,便不敢怠慢,连忙进去通报。

片刻之后,陆绩、陶侃一起出来迎接。

陆绩自来到庐江担任太守,已经过了八九个月的时间。

而陶侃在此地担任郡丞,更是长达数年之久。

从陆康担任太守以来,便一直担任着佐官。

据说当年,陶侃举家迁移到庐江之后,便是受到陆康的征辟,这才出任的太守。

那时候,庐江的治所一直在舒城。

后来,舒城被孙策攻破。

期间,陆康病逝,太守也陆陆续续换了三批。

而陶侃却一直能够在此地担任郡丞,足见此人了得。

从陆康,到刘勋、李术,再到孙贲、陆绩,太守换了一茬又一茬。

陶侃则为了避祸,自庐江落到袁术之手后,便搬到了皖城来办公了。

直到去年,陆绩前来赴任,因为久闻陶侃大名,便下令将治所设在了皖城。

当年,陶侃受到陆康征辟,这在大汉是人生中一等一的大事,等于说陆康便是陶侃的主君。

后来,陆康病故,临终前嘱咐陶侃不要怨恨孙策,陶侃将话记在了心里,随后便开城投降。

那是陶侃第一次见到孙策本人,在他的印象里孙策是个嗜杀的人。

因此,虽然有陆康的嘱托,但陶侃并没有对孙策另眼相看。

直到去年,李术叛乱,随后孙贲、徐琨率军前来平叛,随后便留下来当了太守和都尉。

当时的治所还在舒城,而陶侃办公的地方却在皖城,所以双方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后来,第一次江夏之战结束,孙贲、徐琨奉命前往支援,此地太守又换成了陆绩。

作为陆康的儿子,陶侃理当为其效忠,陆绩也久闻陶侃之名,因此双方相处甚欢。

陶侃从陆绩嘴里,听到了许多关于我的事情,感受到了我的变化。

尤其是我现在重用陆家,不仅委任陆绩为太守,还将陆逊留在了军中。

对待陆家人尚且如此,对待陆家的旧吏就更别提了。

陆绩对陶侃说:“现在的吴侯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