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赵光义真弑兄夺位?史官翻案,揭开烛影斧声真相(1 / 2)
元丰五年冬,汴京史馆的阁楼里,寒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得书页“哗啦”响。史官李焘蹲在书堆里,手里捧着一卷泛黄的《太祖实录》,指尖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那行字上反复摩挲——这一天,宋太祖赵匡胤驾崩,次日,弟弟赵光义登基,也就是宋太宗。
“李史官,又在查‘烛影斧声’的事啊?”同事王史官端着一碗热茶走进来,把茶放在李焘身边的木桌上,“这事儿都过去一百多年了,民间都说赵光义是弑兄夺位,骂声就没停过,你就算查遍史料,也未必能翻案。”
李焘没抬头,依旧盯着书页:“民间传言归传言,正史里的记载含糊不清,既没说太祖是被弑,也没说太宗是正常继位,咱们做史官的,总得把真相找出来,不能让太宗平白背了千年的锅。”
王史官叹了口气,在李焘身边坐下:“可你看《宋史》里的记载,就一句‘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连太祖驾崩的细节都没写。倒是民间的话本里,写得有模有样,说太祖和太宗在万岁殿喝酒,殿里烛影晃动,还传出‘斧声’,第二天太祖就死了,这不就是明着说太宗杀了太祖吗?”
“话本为了吸引人,难免添油加醋。”李焘放下《太祖实录》,端起热茶喝了一口,“我这几天查了不少史料,除了《太祖实录》,还有当时宫女、太监的回忆录,还有太祖晚年的起居记录,发现不少细节,能证明民间传言站不住脚。”
他说着,从书堆里翻出另一本册子,是《太祖起居注》的抄本:“你们看,开宝九年十月,太祖身体就不好,十月十八日,还特意召太医入宫诊治,太医说太祖是常年征战,积劳成疾,加上年纪大了,身子虚得很。十月二十日那天,太祖召太宗入宫喝酒,其实是想跟太宗交代后事,不是什么突发的‘弑兄’。”
王史官凑过去,看着册子上的文字:“可民间说的‘烛影斧声’,又是怎么回事?要是只是交代后事,怎么会有烛影和斧声?”
“烛影好解释。”李焘指着册子上的记载,“当时是冬天,万岁殿里点着十几根蜡烛,光线暗,两个人坐着说话,身影映在窗纸上,看起来就像是‘烛影晃动’。至于斧声,根本不是杀人的斧头,而是太祖手里的‘玉斧’——那是太祖平时把玩的东西,玉做的,用来批阅奏折时压纸,或者用来指点江山,根本砍不了人。”
他顿了顿,继续说:“我还找到了当时在万岁殿外伺候的宫女张氏的回忆录,里面写着,那天晚上,她在殿外听到太祖和太宗说话,声音很平和,没有争吵,后来还听到太祖说‘汝当善理朝政,护我大宋百姓’,之后就没了声音。直到第二天清晨,太宗出来,说太祖已经驾崩,让她去通知大臣。”
王史官皱了皱眉:“就算这些是真,那太宗为什么不早点把这些细节写进正史?反而让记载含糊不清,给了民间传言的机会?”
“因为太祖去世得突然,太宗刚继位时,朝局不稳。”李焘又翻出一本《太宗实录》,“当时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都还在,不少大臣支持皇子继位,对太宗继位有意见。太宗要是把太祖交代后事的细节写得太详细,反而会被人说‘伪造遗诏’;要是不写,又会让人猜疑。权衡之下,只能先简化记载,等朝局稳定了再补,可后来忙着重整朝政、统一南方,这事就被耽搁了,没想到民间的传言越来越离谱。”
为了验证这些细节,李焘还特意去了一趟开封府,找到了张氏的后人。张氏的孙子张二郎,手里还留着张氏当年写的回忆录手稿,上面的字迹和李焘在史馆看到的抄本一模一样,还多了一些细节——那天晚上,张氏给太祖和太宗送过一次茶,进殿时看到太祖靠在椅背上,脸色苍白,太宗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太祖递过来的玉斧,正在听太祖说话,两人神色都很凝重,没有丝毫剑拔弩张的样子。
“我奶奶说,太祖驾崩后,太宗在殿里哭了很久,才出来通知大臣。”张二郎把回忆录手稿递给李焘,“民间说太宗弑兄,我奶奶生前一直不认可,说那是有人故意抹黑太宗,想挑拨朝局。”
李焘拿着手稿,心里更有底了。他回到史馆后,把查到的史料、宫女回忆录、张氏后人的证词整理在一起,开始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专门用一个章节,详细记载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前后的事,还原“烛影斧声”的真相。
可书稿刚写了一半,就有人找上门来——开封府的推官王彦,是太祖旧臣的后代,听说李焘在为赵光义翻案,气得拍着史馆的桌子:“李焘!你好大的胆子!赵光义弑兄夺位,是满城百姓都知道的事,你居然敢篡改史料,为他翻案,你对得起太祖吗?”
李焘很平静,把整理好的史料放在王彦面前:“王推官,你先看看这些史料,再骂也不迟。这是《太祖起居注》,记载了太祖晚年的病情;这是宫女张氏的回忆录,写了那天晚上殿里的情况;这是张氏后人的证词,能证明回忆录是真的。这些都不是我篡改的,都是当时的真实记载,你要是不信,可以自己核对。”
王彦起初不肯看,可架不住李焘的坚持,还是拿起史料,逐字逐句地读起来。越读,他的脸色越难看,手里的史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