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章 一叶见宋:一片秋粮映软肋,大宋兴衰藏其间(2 / 3)
臣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整顿吏治,把那些靠关系上位、盘剥百姓的官员,全部革职,换成真心为百姓办事的官员;还要制定严格的征粮制度,每一笔征粮,都要登记在册,上报朝廷,由户部核查,杜绝地方官弄虚作假。”
赵祯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你负责整顿吏治,韩琦负责制定征粮制度,务必在一个月内,把这件事办好!”
可整顿吏治谈何容易?不少地方官,都是朝中大臣的亲信,革职他们,就等于得罪朝中大臣。范仲淹刚革职了几个地方官,就有大臣上书弹劾他,说他“滥用职权,排挤老臣”,还有大臣私下里找他,让他手下留情,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依旧按规矩办事,可整顿吏治的进度,还是慢了下来。
而军粮的问题,也没得到彻底解决。河北、陕西两地用兵,每天消耗的军粮就有上千石,朝廷国库的粮,越来越少,赵祯只能下令,从其他州县调粮支援,可调粮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容易在途中损耗,一来二去,军粮的缺口,反而越来越大。
范仲淹看着这些问题,心里清楚,赋税和吏治的软肋,若不彻底解决,大宋迟早会出大问题。
庆历三年冬,契丹又派了两万骑兵,突袭河北遂城。遂城守将李信派人去汴京求援,赵祯下旨,让张宪率领五千骑兵,去遂城支援,还让户部调五千石粮,运往遂城,作为军粮。
可粮调出去后,过了十日,还没到遂城。张宪在遂城城外,和契丹骑兵僵持了五日,军粮快用完了,士兵们只能靠吃野菜充饥,战斗力越来越弱。张宪急了,派人去查粮的下落,结果查到,粮在运输途中,被负责押运的将领,私自克扣了两千石,剩下的三千石,又在途中被契丹骑兵劫走了一半,最后送到遂城的,只有一千五百石粮,根本不够士兵们吃。
张宪气得咬牙,立刻派人把押运将领押回汴京,交给朝廷处置。赵祯听说后,更是震怒,下旨把押运将领斩首示众,还让户部重新调粮,运往遂城。可重新调粮,又要花费时间,等粮送到遂城时,张宪已经和契丹骑兵僵持了十五日,士兵们死伤惨重,虽然最终击退了契丹骑兵,却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战后,张宪回到汴京,向赵祯禀报战况时,特意提到了军粮押运的问题:“陛下,此次和契丹作战,我军本可早点击溃契丹骑兵,却因为军粮不足,拖延了十日,导致士兵死伤惨重。军粮押运,没有严格的管控,将领们私自克扣,还容易被敌军劫走,这是大宋的一大软肋,若不解决,日后打仗,恐怕会吃更大的亏。”
韩琦也附和道:“陛下,张将军说得对!军粮是军队的根本,没有军粮,士兵们就无法打仗。如今军粮押运,都是由地方将领负责,没有专门的人监管,很容易出问题。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设立专门的军粮押运机构,由朝廷直接管辖,负责军粮的押运,还要派士兵护送,防止将领克扣和敌军劫掠。”
赵祯点头,立刻下旨,设立“军粮押运司”,由枢密院管辖,专门负责军粮的押运,还规定,每一批军粮押运,都要派两名官员监督,一名将领率领士兵护送,若出现军粮克扣或被劫,监督官员和护送将领,一律严惩。
可问题又来了——设立军粮押运司,需要大量的官员和士兵,官员需要选拔,士兵需要从各地抽调,这又增加了朝廷的开支。而且,不少地方将领,不愿意把士兵抽调出去,觉得会影响地方的防御,纷纷上书反对,军粮押运司的设立,又遇到了阻碍。
范仲淹看着这些问题,心里更沉了——军粮管控的软肋,和赋税、吏治的软肋,相互缠绕,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引出新的问题,大宋的处境,越来越难了。
庆历四年秋,陕西延州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纷纷逃离家乡,去其他地方乞讨。延州守将派人去汴京求援,请求朝廷发放赈灾粮,还请求朝廷减免延州今年的赋税。
赵祯接到奏报后,立刻召集大臣们议事。范仲淹说:“陛下,延州旱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若不及时发放赈灾粮,恐怕会引发民变。朝廷应立刻从国库调粮,运往延州赈灾,还应减免延州今年的赋税,让百姓能安心返乡种地。”
可户部尚书夏竦却皱起眉:“陛下,如今河北、陕西两地用兵,军粮消耗已经很大,国库的粮本就不多,若再调粮赈灾,军粮恐怕会不够。而且,减免延州的赋税,朝廷的收入又会减少,日后恐怕难以支撑军费开支。”
韩琦也说:“夏尚书说得对,陛下!军粮不能缺,一旦缺了军粮,河北、陕西的军队就会出问题,契丹和西夏可能会趁机犯境。赈灾粮可以少调一些,赋税也不能全免,减免五成即可,这样既能缓解延州的灾情,又不会影响朝廷的收入和军粮供应。”
范仲淹却不同意:“延州百姓已经颗粒无收,若只调少量赈灾粮,根本不够百姓吃;赋税减免五成,百姓还是无法生活,还是会逃离家乡。百姓是大宋的根本,若百姓流离失所,民变四起,就算有再多的军粮,大宋也会不稳!”
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范仲淹,主张多调赈灾粮,全免延州赋税;一派支持夏竦、韩琦,主张少调赈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