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元旦宫宴:傩声里的屠苏香(1 / 2)
元丰六年元旦,天还没亮,汴梁皇宫的大庆殿就亮如白昼。宫人们提着灯笼穿梭,把鎏金的烛台摆得整整齐齐,香炉里燃着龙涎香,烟雾袅袅缠上殿顶的盘龙藻井。十岁的太子赵煦拽着内侍的衣角,踮着脚往殿外看——他盼这元旦驱傩仪式,盼了整整一年。
“来了!来了!”殿外传来吆喝声。赵煦赶紧缩回身子,躲在宋神宗赵顼的龙椅后面。只见十几个穿着皂色长袍的武士走在前头,手里握着铜斧,脚步踩得地砖“咚咚”响。紧随其后的是方相氏,戴着张青面獠牙的木质面具,面具上的金箔在烛火下闪着冷光,手里的桃木剑上系着五彩布条,走一步就晃一下。
“傩!傩!”方相氏突然大喝一声,声音震得殿内的铜铃都跟着颤。百余个戴着虾蟆、狮子、白泽面具的宫人从两侧涌进来,围着大殿转圈,嘴里跟着喊“傩!傩!”,声音此起彼伏,像要把藏在角落里的邪祟全震出来。赵煦看得眼睛发直,直到方相氏的桃木剑扫过他面前,才猛地躲到神宗身后,惹得神宗哈哈大笑,伸手把他抱到膝上。
驱傩仪式刚结束,宫人们就端着托盘进来,托盘里放着小巧的银杯,杯里盛着琥珀色的酒。“陛下,这是今年新酿的屠苏酒。”内侍总管躬身禀报。神宗端起一杯,先递给身边的太皇太后曹氏,再给皇后高氏递了一杯,然后对殿内的大臣们说:“今日元旦,朕与诸位爱卿共饮屠苏酒,愿新岁无灾无祸,国泰民安!”
大臣们纷纷举杯,司马光捧着酒杯,先闻了闻——屠苏酒里混着花椒、桂心的香气,温热的酒液滑进喉咙,带着点微辣,却格外暖身子。他想起小时候在家过年,母亲总会在元旦清晨给他倒杯屠苏酒,说喝了能长高,如今身在皇宫,喝着同样的酒,心里竟泛起些暖意。
酒过三巡,宫人们又端来新的托盘,这次托盘里放的是“百事吉”果子——用核桃、桂圆、荔枝串成的长串,外面裹着金箔纸,像挂在枝头的小灯笼。神宗拿起一串,递给赵煦:“太子,吃了百事吉,新岁事事如意。”赵煦接过来,先剥了颗桂圆,甜汁顺着指尖流下来,他赶紧舔了舔,惹得殿内众人又是一阵笑。
可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打乱了宫宴的热闹。神宗皱了皱眉,让内侍去看看怎么回事。没过多久,内侍领着个小太监跑进来,小太监手里捧着个破碎的瓷盘,跪在地上哭:“陛下恕罪!奴才给西宫娘娘送百事吉,不小心摔了盘子,还请陛下责罚!”
西宫娘娘是神宗的宠妃武氏,最近刚生了位公主,神宗本就对她多有偏爱。可没等神宗开口,太皇太后曹氏就先说话了:“不过是摔了盘果子,何必大惊小怪?元旦佳节,罚人不吉利,快起来吧,再给西宫送串新的就是。”小太监赶紧磕头谢恩,爬起来跑了出去。
神宗看了眼曹氏,笑着说:“皇祖母说得是,今日元旦,当以喜庆为重。”说着,他又拿起一串百事吉,递给身边的王安石:“介甫,你主持变法辛苦,这串百事吉给你,愿新岁变法顺利。”王安石接过,躬身道:“谢陛下,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宫宴一直持续到午后,大臣们喝得满脸通红,有的还吟起了诗。司马光拉着王安石,坐在殿角的椅子上,聊起了家常——平日里两人因变法争论不休,可今日元旦,却像老朋友一样,说着各地的年俗,说着家里的孩子,气氛格外融洽。
傍晚时分,宫宴散场,大臣们提着宫里赏赐的屠苏酒和百事吉,慢悠悠地往家走。司马光刚走出皇宫大门,就看见儿子司马康在门口等着,手里捧着件厚厚的棉袄。“父亲,天凉了,快穿上。”司马康接过父亲手里的赏赐,笑着说:“今年宫里的百事吉,比去年的还大串。”司马光点点头,拉着儿子的手,慢慢往家走,街上的灯笼已经亮了起来,映着父子俩的身影,格外温暖。
而皇宫里,神宗正陪着赵煦在御花园里放烟花。烟花“咻”地冲上夜空,炸开漫天的金红,赵煦拍手叫好,神宗看着儿子的笑脸,又望向远处的宫殿——新的一年开始了,他希望这一年,变法能有新的进展,百姓能安居乐业,太子能健康长大,这便是他身为皇帝,最大的心愿。
可没过多久,边境传来急报——西夏兵犯境,已经攻下了两座城池。神宗的笑容瞬间消失,赶紧让人召大臣们回宫议事。宫宴的喜庆还没散去,大殿里就弥漫起紧张的气氛。司马光建议先派人去边境探查情况,再做打算;王安石则主张立刻派兵增援,不能让西夏再嚣张。两人又争论起来,殿内的烛火在争论声中,忽明忽暗。
太皇太后曹氏听说边境急报,也赶了过来。她看着争论的大臣们,缓缓开口:“诸位卿家,今日虽为元旦,可边境事急,当以国事为重。但也不必急于一时,不如先让边境的守军坚守,明日再召集群臣,详细商议对策。”神宗点头,采纳了曹氏的建议,让大臣们先回家休息,明日再议。
大臣们走后,神宗坐在龙椅上,看着殿内散落的百事吉果子,心里五味杂陈。赵煦走过来,拉了拉他的衣角:“父皇,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神宗蹲下身,摸了摸儿子的头:“没什么,只是边境有点小麻烦,父皇会解决的。”说着,他拿起一串没动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