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2章 大宋状元路:从布衣到朝堂栋梁(5 / 5)
了大量的金银绸缎和良田美宅。
叶祖洽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建州。他没有闲着,而是在家乡创办了书院,招收贫寒子弟入学,亲自授课。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资助那些有才华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参加科举。
赵安后来因为公务去过一次建州,特地去拜访了叶祖洽。他看到书院里挤满了学生,叶祖洽正坐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解经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解深入浅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课后,叶祖洽带赵安参观了书院。他指着墙上挂着的匾额说:“这‘劝学’二字,是我当年考中状元后写的,就是希望能鼓励更多的贫寒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他还告诉赵安,自己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做了宰相,而是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其中已有十几人考中了进士,正在各地为官,为百姓做事。
赵安看着叶祖洽脸上满足的笑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状元精神。状元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叶祖洽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种精神,他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后用自己的才华和权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最后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让状元精神得到了传承。
宣和元年,叶祖洽在家乡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宋徽宗追赠他为司空,谥号“文定”。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都为之哀悼。很多他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臣,纷纷上书请求为他立碑纪念。
赵安此时已经升任吏部尚书,他亲自为叶祖洽撰写了墓志铭,里面写道:“公少孤贫,力学不倦,一举夺魁,入仕为官。历仕三朝,政绩卓着,文名远播。退休后,创办书院,培育人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之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垂不朽。”
在撰写墓志铭的过程中,赵安回顾了叶祖洽的一生,从一个贫寒子弟到新科状元,再到朝廷宰相,最后成为教书育人的长者。他的一生,是大宋状元郎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大宋对读书人的尊崇,也展现了读书人通过科举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宣和二年,叶祖洽的书院里,又有三名学生考中了进士,其中一人还高中榜眼。在金殿唱名的那天,赵安站在朝堂上,看着那个年轻的榜眼,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叶祖洽。他知道,状元精神不会随着叶祖洽的去世而消失,它会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传承下去,成为大宋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
夕阳下,赵安走出皇城,看着汴京城繁华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感慨。大宋的状元郎之所以“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考试成绩好,更因为他们有真才实学,有担当精神,能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精神,才是大宋状元郎真正的“牛”之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