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解铃还须系铃人(6K求月票)(3 / 8)

加入书签

有蜀州本地的,也有蜀州之外的。

    以至于陈逸这一路上,单单回礼都耗费他一刻钟时辰。

    更有不少初次见他的人,指指点点说上几句道听途说的话来。

    “那位就是轻舟先生?”

    “看着很年轻啊。”

    “听说他年方二十岁,的确是位了不得的人。”

    “可惜他入赘萧家,这辈子仕途无望啊。”

    “这样也好,他在这里教授书道,我等才有机会受他点拨。”

    “也是……”

    陈逸只当没听见,跟马观会面后,便直奔学斋。

    两个时辰很快过去。

    学斋内,一百名学子,外加陈逸、马观两人,气氛比之先前还要轻松。

    一来陈逸对书道玄奥理解日益精深,教授书道迎刃有余。

    二来陈逸跟其他先生不同,并不会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以最简洁的言语讲述书道玄奥。

    只是那些学子自小学习魏青体,一时半会儿很难以本性为基写出适合自身之道的字来。

    所以过去了这么久,仍没有人跟马观一样书道小成。

    好在有几名学子书道入门了,不至于让人怀疑陈逸是否能够教授书道。

    其中就有汤家的汤业。

    临结束前,陈逸照例点评一番,道:

    “汤业的字初具风采,每日习字六百,不出一月应能书道入门。”

    汤业闻言一喜,起身行礼道:“多谢先生。”

    陈逸点点头,示意他坐下,笑着说道:

    “所谓大道至简,任何‘道境’找准方向、明悟本心,知行合一便可走通大道。”

    “书道如此,琴、棋、画等等,乃至武道都是如此。”

    这话放在一般人身上,或许很难言说清楚。

    但在集琴棋书、医道和武道于一身的陈逸这里,自有一定道理。

    只不过学斋内的这些读书人,对他的话多是半信半疑。

    毕竟一道有成已是困难,再分心二道、三道,便是再有天分的人,也难有作为。

    陈逸扫视一圈,看出他们的心思,笑了笑说道:“这句话记下即可,不必深究。”

    说着,他便吩咐马观留下解答这些学子的疑问,接着走出学斋。

    刚到门外,守在外面的凌川先生微微躬身道:“听轻舟先生教课,在下受益匪浅啊。”

    “只等在下回去后尝试一二,兴许能够像院长和卓英那般书道小成。”

    陈逸回了一礼,说:“一家之言,有没有用还要靠自身。”

    顿了顿,他笑着问:“今日是凌川先生收取那些字帖?”

    凌川先生面露讪然,道:“院长订的规矩,在下推脱不得。”

    陈逸点了点头,抬手示意他去学斋即可,便告辞前去找岳明先生。

    凌川先生看着他走远,思索片刻,摇摇头走进学斋取下陈逸授课所留字帖。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