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德国的军国民教育(1 / 2)

加入书签

曾经在欧洲大陆、日本和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军国民教育”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多国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是将军事精神、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体系相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军事素养、绝对服从和国家至上的公民。德国是该模式的发源地与典型代表,并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军国民教育的目标是将全体国民塑造成“战士公民”(Soldier-Citizen),实现“全民皆兵”。通过教育灌输纪律性、牺牲精神和对国家的无条件忠诚。以教育为工具,将国家转化为战争机器的基础部件。

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实行

体能军事化:强制体育训练(如体操、射击、野外行军等)。

思想国家化:历史、地理课程强调,以民族优越性与领土使命。

组织准军事化:学校实行等级制服、集体操练、绝对服从理念。

这个教育的发起可以溯源于前世此时的近一百年前。1806年,拿破仑击败普鲁士,激发了普鲁士民族复兴的需求。费希特(JohannFichte)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中呼吁教育重建民族精神。洪堡(WilhelvonHuboldt)改革教育体系,但被后人扭曲为军国服务。

随后,1814年,普鲁士建立义务兵役制,要求所有男性服役3年。同时,中小学引入军事体操(Turnen),由“体操之父”扬(FriedrichJahn)推广,强调体能即国防力。教师兼任预备役军官,课堂讲授反法民族主义。

就在前世此时,即威廉二世时期达到了制度化的巅峰。1890年《学校会议决议》要求历史课教授“霍亨索伦王朝的伟业”。

比如,学校教材案例中的算术题是“1挺机枪每分钟发射600发子弹,需多少机枪在5分钟内消灭1000名法军?”学生组织“少年军团”(Jugendwehr)进行步枪训练。教师协会口号中有“课堂是祖国的兵工厂!”

在后世历史上,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新民说》中呼吁“尚武精神”,主张“以军人之魂,铸国民之魂”。同年,蔡锷在留日期间发表《军国民篇》,痛陈中国“文弱积弊”,主张:学校设体操课为必修,推广兵式体操;文人习武,废除“好男不当兵”的旧观念。1906年清廷在《学部奏定教育宗旨》列入“尚武”条目。民国初年学校普遍设“兵操课”,学生穿军装式校服、练木枪刺杀。

所以,王月生并不担心这一点。甚至他都准备等《辛丑条约》签署后,借着民族危亡的压迫感和一雪国耻的民间呼声,公开倡导和推行这一政策。他相信北京的朝廷不会认为自己这个义民会有反意,而云南的官府也乐得有民间力量帮助他们分担一下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压力。

见弗里茨点头应允下来,王月生又道,“我不知道你们如何与上司联系。如果愿意,且你们不担心泄密的话,可以用我的电报机通过密码联系。想必你知道无线电报机这个东西。不瞒你们说,我在广州和云南都有电报机。而且,如果愿意的话,贵我双方可以就这个玩意先进行合作。贵方如果答应我之前两项的建议,那么这个可以作为我方对价的一部分”。

弗里茨的眼睛立即亮了起来,“是么?太好了。我刚才还在犹豫怎么说服上司。现在有您这个关于无线电报机的提议,相信组织上就有了思路了。还是跟您这样懂科学的人谈事情爽利”。想了想,他又问,“那我,哦,还有玛蒂尔达,您下一步的使用方向是什么?”

王月生想了想,道“我猜想你们可能会喜欢在香港,至少在广州常驻。不过,很可惜,我的研究中心和生产基地,一段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只会在云南,也就是我老家。我今后会把重心逐步放在昆明,这是座非常漂亮且宜居的城市,是云南的省会。但前期,恐怕要先在一个叫蒙自的小城市里委屈几年。不过放心,那里有一些西方人了,而且随着法国人将铁路从印度支那修过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到那里。我自然也会尽力为当地的西方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管他们是不是在为我工作。

弗里茨,我有个自己办的学校,在蒙自这个小城。我还会在蒙自建立一些工厂,主要是面向离它不远的一个叫个旧的、锡矿遍地的地方的矿山提供产品,还有为即将到来的滇越铁路的建设提供产品,以及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土特产的加工。如果可能,我想在蒙自建立自来水厂和发电厂。当然,对于目前这个地方微不足道的市场需求讲,这是个商业上非常失败的计划。但没关系,日后大家会看到我的投资的英明之处的。所以,学校的理工科教育,尤其是职业化的培训和实习、工厂的建设和经营管理,你都大有所为。当然了,在你看来会是非常简单和落后的东西,在欧洲都是上不得台面的小家伙。但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基础”。

喜欢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请大家收藏: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然后,他转向玛蒂尔达,“至于你,小姐,你的选择很灵活。鉴于你可以长期独自在你脑海或者纸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