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农村的家(1 / 1)

加入书签

大黄蜂碾过最后一段坑洼的土路。

车轮卷起的黄土在车后拖出长长的烟幕,直到前方一片错落的茅草屋顶映入眼帘,维亚才终于明白小灵口中“暂时的家”是什么模样。

车刚停稳,小灵就推开车门跳了下去,沾着草屑的帆布鞋踩在松软的土地上,惊飞了脚边几只啄食草籽的麻雀。

小灵转过身,朝着还在车里整理背包的维亚挥了挥手,指尖指向不远处那间被几棵老槐树半掩着的茅草屋。

屋顶的茅草铺得厚实,边缘用细麻绳仔细捆扎过,屋檐下挂着几串晒干的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棒。

屋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院子,篱笆上爬着翠绿的牵牛花藤,几朵淡紫色的花苞正怯生生地朝着阳光的方向舒展。

“这里就是我暂时居住的地方。”

小灵的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伸手拂去篱笆上沾着的枯叶。

“也是这里的村长给我安排的。”

小灵说着,推开虚掩的木门。

木门“吱呀”一声响,像是在回应她的到来。

维亚跟着走进院子,鼻尖立刻萦绕起一股混合着泥土、草木和柴火的清香,墙角的土灶旁堆着整齐的柴火。

灶台上还放着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碗沿沾着一点没洗干净的米汤痕迹,透着生活的烟火气。

维亚抬起头,目光越过眼前的茅草屋向远处望去。

整个村子沿着缓坡铺开,大多数房屋都是和小灵住处相似的茅草屋,屋顶的茅草颜色深浅不一,像是大地随手铺就的绒毯。

偶尔能看到几间屋顶盖着青瓦的屋子。

想必是村里条件稍好的人家。

屋前大多都有这样的小院。

院里种着茄子、黄瓜,甚至还有几户人家养着鸡鸭,咯咯的鸡叫声和远处传来的狗吠声交织在一起。

让这片山野间的村落充满了生机。

“虽然这里条件不好,但是我很感谢这些村民对我的帮助。”

小灵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院角一株长势旺盛的向日葵,语气里满是感激。

小灵还记得刚来时,自己连生火做饭都不会,隔壁的王婶每天都会多煮一碗粥端过来,教她怎么辨认野菜。

村长怕她晚上孤单,特意把村头的路灯调亮了些,还找村里的木匠给她打了一张结实的木床。

那些细碎的温暖,像山间的溪流,慢慢淌进她心里,让她不再觉得这里是“暂时的住处”,反而有了家的感觉。

“我自告奋勇帮他们去销售玉米。”小灵站起身,指着远处山坡上那片金黄的玉米地,眼睛亮了起来。

往年村里的玉米只能靠小贩上门收购,价格压得很低,有时候遇到阴雨天气,玉米还会发霉变质。

小灵来了之后,试着把村里的玉米拍成视频发到网上。

没想到吸引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不仅帮村里卖出了积压的玉米,还和几家农产品加工厂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现在村里的玉米再也不愁卖,村民们的脸上也多了不少笑容,每次见到她,都会热情地往她手里塞刚煮好的玉米。

小灵闲暇时,也会把玉米拉去城市里卖。

“原本村里连个水泥路都没有,在大家和我的努力下,终于修建了一条新的路。”

小灵说着,拉着维亚走到村口,指着脚下这条平整的水泥路。

路面虽然不宽,却足够两辆三轮车并排通过,路两旁还挖了排水沟,铺着彩色的透水砖。

小灵还记得修路时的场景,村民们自发带着锄头、铁锹来帮忙,老人负责给大家送水送饭,年轻人顶着烈日铺水泥。

她则四处奔走申请资金,联系施工队。

那段时间,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尘土。

没人喊累。

晚上大家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聊着路修好后能多卖多少粮食,能让孩子们上学少走多少泥路,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后期我们村长的工作就是把茅草屋换成小别墅。”小灵的语气里满是憧憬,手指在空中比划着。

“村长说,要按照村里的地形来设计,每栋别墅都要有小院,还要保留村里的老槐树和古井,不能破坏这里的风景。”

小灵见过村长画的设计图,红瓦白墙的小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院墙外种着果树。

村口的老槐树下建了一个小广场,村里的老人可以在那里下棋、晒太阳,孩子们则能在广场上追逐打闹。

“这个计划要在三年内完成。”

小灵转过头,看着维亚,脸上带着坚定的笑容,“到时候你再来,就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村子了。”

“有平整的路,有漂亮的房子,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粮食卖不出去发愁,孩子们也能在更好的环境里长大。”

风吹过她的头发,带着山野间的青草气息。

远处的玉米地里,几个村民正弯腰劳作,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是给这片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希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