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治江探友议经营(3 / 4)

加入书签

这是好事。说明咱们当初的判断是对的,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基础建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三人就着生产和销售的情况又热烈地议论了一番,分析了当前的市场形势,也讨论了可能遇到的竞争和挑战。办公室里的气氛融洽而务实。

聊得差不多了,李大鹏放下茶杯,脸上的神色变得稍微严肃了一些,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于总,江老弟,今天你们来得正好。有件至关重要的大事,我正想找你们好好商量一下。其实六一那天我给小丫头过生日的时候,就跟你们提过,希望在月底前咱们三个碰个头,主要就是为了说这个事。”

于永斌和江春生见他神色郑重,也都收敛了笑容,认真听起来。

李大鹏继续说道:“你们都知道,我是在1984年7月,跟治江区政府签了这份铸造厂的承包经营合同,期限是两年。到下个月,这份合同就到期了。”

他顿了顿,看着两人专注的目光,接着道:“区里的马副区长,前些天已经正式找我谈过继续承包的事了。区里的意见是,以后的承包合同,改为一年一签。承包政策的核心,跟以前差不多,还是‘放权让利、责任到人’那一套。说白了,就是企业的集体所有权不变,还是区里的,但我作为承包者,获得经营自主权,包括生产计划、物资采购、产品销售、人事管理、利润分配这些权利,都归我。”

“这是好事啊,权责很清晰,自主权也很大。”于永斌点头道。

“是好事,但也是有代价的。”李大鹏话锋一转,“关键就在于上交利润这一块。马副区长说了,上交给区里的利润将逐年提高,必须充分保证所谓的‘国家得税、集体得利、个人得酬’。顺序是先完成国家税收,再按合同上缴集体利润,剩下的利润才由厂里自主分配,可以用于企业发展、职工福利和个人的奖励。”

“这是原则,没问题。马区长有没有说,下一年度,具体要上交多少利润或者叫承包费?”江春生敏锐地抓住了核心问题。

李大鹏伸出两根手指,又弯下一根:“一万五千块。”

“多少?”于永斌眉毛一挑,“去年是多少来着?”

“第一年,84到85年度,是三千。第二年,就是刚过去的这个年度,是五千。”李大鹏语气平静,但眼神里透着些许复杂情绪。

于永斌咂摸了一下嘴,笑了笑:“好家伙,从五千直接跳到一万五,这个涨幅……可真是不小啊,整整三倍。”他顿了顿,话锋又一转,“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也得客观看。你承包第一年的时候,只有一台小高炉,产量有限。现在可是大小两台高炉一起开火,整个产能提升了两倍还不止。这么算起来,区里把上缴利润提到一万五,听起来数额涨得猛,但相对于产能和利润的增长,似乎……也算是在正常范围之内?毕竟区里也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增长嘛。”

江春生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同于永斌的分析:“于老哥说得有道理。从五千到一万五,看起来涨幅很大,但考虑到厂子规模扩大、产能和销售额显着提升的现实情况,区里制定这个标准,站在他们的角度,应该算是正常的、符合预期的。他们肯定也是根据市场情况和厂子发展潜力评估过的。”

李大鹏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烟盒,抽出两支递给于永斌和江春生,江春生摆手示意不抽,于永斌也没有接。李大鹏自己点上一支,深吸了一口,才说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产能是上去了,销售额也确实增加了。但是,你们是知道的,这扩大生产投入了多少?新修车间、添置设备、增加流动资金,哪一样不要钱?实际落到手里的纯利,并没有产能增长的幅度那么大。而且……”他压低了点声音,“我私下里也打听了一下周边县区两家规模跟咱们现在差不多的同行,他们今年的承包费,都还在一万块钱以内徘徊。这么一对比,我这心里就有点……不太平衡了。感觉区里是不是看咱们厂效益好了,就想着多收点?”

办公室里暂时陷入了一阵沉默。于永斌看着李大鹏吐出一串烟圈后,缓缓说道:“老哥,你的心情我理解。人比人,气死人。每个厂的情况确实不一样,地理位置、产品结构、历史包袱、跟当地政府的关系,都有差别,不能完全看承包费的绝对值。关键是看自己厂里的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

于永斌喝了一口茶水,继续分析,语气变得更有力:“厂里的产品都是我负责销售出去的,在座的也就我们三人,都不见外。根据去年完成的产值来看,我初步评估了一下,毛利差不多有8万,如果再减去厂房,生产设备等这些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我觉得,五六万利润还是有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眼光得放长远点。现在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的步伐肯定会越来越快,对排水管这类基础设施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咱们厂的销售势头,你们也看到了,每个月都有新订单。这就是‘水涨船高’的道理。只要这个‘水’在涨,咱们这条‘船’就能跟着往上走。今年上缴一万五,对比去年的五千,只是长快了、长多了。但真正对照厂里的经营情况,我觉得是合适的,合理的。今年只要我们把产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