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垂暮老厂访好友(2 / 3)
浸湿了大半,紧紧贴在身上。
“陈和平!”江春生喊了一声。
陈和平闻声转过头,看到站在门口的江春生,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跟同伴打了个招呼,放下筐子,撩起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脸,快步走了过来。
“江春生!你怎么来了?”陈和平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高兴。他拉着江春生走到车间外面相对通风些的地方,“里面味道重,我们到外面说话吧。”
“下午没什么事,过来看看你。不会影响你正常工作吧!”江春生说着看了一眼陈和平刚刚干活的地方,另外两个男青年在继续干着刚才的活,似乎陈和平的离开,并没有受多大影响。
“没有关系,我们三个本来就是轮着休息的干,不然,半天下来,不把人累死才怪。”陈和平笑着,撩起毛巾擦了一把汗水。
江春生看着陈和平被汗水浸透的背心,以及手上似乎因为长期接触酸性果品和消毒水而显得有些粗糙发红的皮肤,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天天都这么忙吗?你这刚结婚才一个来月,可要悠着点哦。”江春生调侃般看着一脸倦意的陈和平,露出一丝关心的眼神。
“天天都这么忙倒是好咯!”陈和平轻轻锤了江春生一拳,“这个月前天才开始生产,忙个几天又该歇了。”他压低声音,“我在这个车间也干不了多少天了,月底,就会调到包装车间那边去,比这边干净多了,也就是些搬搬抬抬的力气活,比这边自由。”
“哦!这就好。”江春生轻轻的点头,接着问道。“你到这边来,工资涨了吗?厂里的效益怎么样?”
“嗨,就那样呗。今年刚刚涨了五块钱。”陈和平笑了笑,深深吸了一口气,“厂里一直就是亏损,生产也是搞搞停停,销路也不好。听说下个月厂里每人都要发两箱罐头抵部分工资了。哎!到时候我缺钱用的时候,就把罐头卖给你,出厂价。”他打趣的朝江春生眨眨眼。
“没问题!到时候你一句话的事。”江春生不管陈和平是否是开玩笑,立刻回应。
陈和平的脸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他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对了,我跟你说一件好玩的事。你还记得我五一结婚的时候,我老婆的那两个伴娘吗?”
江春生回忆了一下摇摇头,“没有什么印象。好像就是嫂子的两个同事吧?”
“一个是我老婆的同事,一个是上师范学校时的同学。李志超这家伙居然看上了我老婆的同学,找我跟我老婆说做个介绍。我老婆上个月组织他们见面了。不知道现在发展的怎么样了?有意思吧。”陈和平兴致勃勃的说。
江春生饶有兴致地笑道:“还挺有意思。李志超就想找个做老师的,这下得偿所愿了吧。”
陈和平挠挠头,“我老婆说约他们见面的时候,看着还挺聊得来,不过之后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清楚,我不方便联系他。你抽空骚扰骚扰他,有情况的话得敲他一顿酒喝喝。”
正说着,车间里有个中年女工喊陈和平进去接着干活。陈和平无奈道:“得,我得进去忙了,就不多陪你了,你以后有空常来啊。”
江春生拍拍他肩膀,“行,你去忙吧,看到你挺好,我就放心了。以后有空再来看你。”
“好!”陈和平回应着,用力握了握江春生的手,“你快回去吧,这里热得很,空气也不好。”
江春生告别了陈和平,推着自行车走出罐头厂大门。回头望了一眼那陈旧的厂区和忙碌的车间,他心中感慨良多。发不出工资,发罐头?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罐头好运输又利于长期保存,就这么难销售吗?他想到了自己家里,一年四季都难得有一瓶罐头进门,平时都是吃新鲜水果,他似乎有些想通了。
今年是“七五”计划的启动年。如今的水果市场,新鲜水果供应逐渐丰富,尤其南方地区,冷链运输初步发展,消费者对“新鲜”的偏好上升,罐头的“稀缺性”优势减弱,果冻、果酱、果脯、饮料等新兴零食正在兴起和快速发展。
沿海地区的罐头厂依托港口优势,出口导向明确,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得以健康发展。而内陆地区缺乏出口渠道,原材料采购成本高。像临江城关镇这样的小型集体工厂,设备简陋,仍采用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卫生条件较差,产品保质期短,难以进入高端市场,而且管理效率低、人员冗余,市场化适应能力不足,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除非转型生产其他食品。
看来,陈和平所在的罐头厂,经营情况很糟糕,前景堪忧。或许过不了多久,可能就是和207国道工程项目部所在地的“临江竹器厂”一样,面临相似的结果。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距离接朱文沁下班还有段时间,他决定去城里的新华书店看看。
江春生骑着自行车来到新华书店。书店里人不算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墨香。他在书架间缓缓踱步,目光扫过一本本书籍,他希望找到一本关于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的最新书籍,寻找了半天,却未能如愿。
他随手拿起一本《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研究》坐在角落的椅子上翻阅起来。他粗略的翻看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