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棺启无物悟世道(1 / 3)

加入书签

“开棺!”范队长一声令下,墓坑上下的考古队员立即行动起来。

棺木开启的时刻终于来临。

开挖墓坑边的一名考古队员,已将从头箱里清出来的陶罐陶碗,用一张张白纸仔细包裹好,用毛笔在每包上标注编号和特征后,整齐地码放进木箱中。听到范队长发出开棺指令,他赶忙把早已准备好的木楔和榔头放进铁桶里,缓缓吊下墓穴。

墓穴下方,小王和中年考古队员接过工具,开始指导四个村民如何操作。他们自然选择了从棺木的北头——也就是脚头开始,小心翼翼地将木楔一个一个地敲入棺盖缝隙中。

“轻一点,对,找准位置再敲。”范队长在上面指挥着。

随着一阵沉闷的敲击声,六个木楔便被精准地嵌入棺盖缝隙。令人惊讶的是,仅这六个木楔,就使整个棺盖离开了棺璧。

“可以了,把绳子放下去!”范队长喊道。

上面的人放下两根粗绳,绳结。

“一、二、三,拉!”范队长指挥着上面的人一齐用力。

沉重的棺盖纹丝不动。

“再来!一、二、三,拉!”

棺盖微微移动了一下,但仍未完全离开开。于永斌、江春生等人见状,不约而同地上前帮忙。江春生将相机往身后一甩,双手紧紧抓住绳子;于永斌则啐了口唾沫在手心搓了搓,也加入了拉绳的队伍;就连胡文和刘平也挤进来搭把手。

“大家一起用力!一、二、三,拉!”范队长重新喊起口号。

这次人多力量大,沉重的棺盖终于被缓缓拉起。随着“吱呀”一声令人牙酸的声响,棺盖被完全揭开,大家齐心协力将其贴着墓壁拉了上来,小心地放置在墓穴边缘。

松开绳子,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探头向棺内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棺漆黑的水,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能看出水很清澈,只是底部沉淀着一层黑泥。

小王拿起水瓢,开始一瓢一瓢地将水舀出,随手倒在椁室外面。水并不深,只有二十公分左右,很快就见底了,露出集满大半个棺材的黑泥。

江春生忍不住问范队长:“这棺木里面还有尸骨吗?”

范队长摇摇头:“这种平民墓葬,年代又这么久远,尸骨早已化为泥土,最多只能找到几颗牙齿。”

“那会有戒指、手镯之类的金玉宝贝吗?”江春生继续追问道。

范队长笑了笑:“在这种平民墓里,基本上不会出现这些珍贵物件。他们这些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很难有这类珍宝,就算有,也不会放进墓里,只会当作传家宝留给后代。”

此时,那位中年考古队员已脱掉鞋子,将裤腿卷得高高的,又脱去衬衣,只穿着一件背心,光着手臂,从棺材北头跨进了棺内。他开始像在水中摸鱼一样,在棺材里的稀泥中仔细摸索。

眼前的情景让江春生不禁感慨考古人员的艰辛与大无畏。那中年考古队员全神贯注,手臂在黑泥中缓缓移动,脸上没有丝毫厌恶或不适,只有专注与认真。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到棺内的黑泥里,但他毫不在意,偶尔用肩膀擦一下脸,继续工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墓穴上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中年考古队员在棺内摸索。终于,他的动作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了然的表情——他摸到了头部位置。

果然如范队长所说,除了摸出一颗牙齿外,什么也没有。中年男子仔细端详手中的牙齿,然后递给小王。小王接过看了一下,什么也没说,直接走到墓穴西南角,用手指在墓壁上按出一个小洞,将牙齿放入其中,又捏起一小块泥,仔细地盖住了洞眼。

江春生对小王的行为感到疑惑,但见大家都默契的没有说话,也就将疑问压在了心里。

棺材内的搜索结束了,一无所获。

看着眼前古人留下的痕迹,陶制品还在,人却在这黑色泥土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江春生突然想起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离楚纪南城遗址不远的凤凰山发掘了168号汉墓。曾发掘出一具西汉古尸,保存完好,出土时全身皮肤仍有弹性,肌肉组织柔软,关节还可轻微活动,甚至部分内脏器官都结构清晰。这就是古代穷人与有权势富贵人的差别啊。

江春生忍不住对于永斌感叹道:“穷人生前生活艰苦,死后也消失得快。富人生前丰衣足食,死后还想尽一切办法以求千古不朽。人的世界真是复杂,物质和精神可以永存,但肉身,原本就是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人生百年,草木一秋!百年过后,世界依旧,而每个人给世界留下了的东西都不一样。”

于永斌点点头,接着说:“是啊,老百姓一辈子辛苦劳作,能留下几件陶器已属不易。而那些王侯将相,不仅陵墓宏伟,陪葬品丰富,甚至还想方设法保存遗体,期望到了地下,甚至来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胡文插话道:“我听说那些贵族墓葬里常有玉器、青铜器,甚至还有乐器和车马坑。”

“没错,”范队长接过话头,“等级越高,陪葬品越丰富。有的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上还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