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社团聚会(1 / 2)
沈伊沐的英语社团是她大学生活里一扇小小的窗,窗外是截然不同的风景。社团里的人不多,但个个都是对语言怀有热忱的同类。在这里,她认识了几个英语很好的朋友,他们像是自带光环,让沈伊沐既羡慕又向往。
最初,沈伊沐只是个默默无闻的成员。她坐在角落,听社长用流利的英音主持会议,听那位交换生分享异国的趣闻,也听那位即将出国的学长谈论申请文书的技巧。他们的口语像潺潺的溪流,自然、顺畅,而沈伊沐的英语则像一潭浅水,偶尔泛起涟漪,却总也汇不成江河。
她最佩服的是那位高她一届的学姐。学姐不是社长,却有着一种让人信服的温和力量。她从不炫耀自己的词汇量,但每次开口,总能用最精准的词句表达最细腻的情感。一次,社团讨论一部晦涩的文艺电影,众人七嘴八舌,词不达意,只有学姐轻声说:“It'saboutthequietdesperationofordarylife.”(那是关于普通人生活中无声的绝望。)一句话,点醒了所有人。沈伊沐在那一刻,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不只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载体。
那位交换生则是另一个极端。他来自北美,性格开朗,说话带着一种随性的幽默感。他常常纠正大家的发音,但方式总是很巧妙,让人在笑声中记住正确的读法。他会把“three”读成“tree”,然后夸张地模仿自己的错误,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让沈伊沐明白,学习语言不必时刻紧绷,放松和享受同样重要。
还有那位准备出国深造的学长,他的英语严谨而学术,逻辑性极强。每次做pre(presentation),他的PPT都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像一篇微型论文。他教会了沈伊沐如何构建语言框架,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服力。
沈伊沐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一切。她开始强迫自己开口,哪怕只是结结巴巴的短句。她会在活动后找学姐请教某个词的用法,会和交换生练习日常对话,也会向学长借阅英文原版书。她的进步是缓慢的,但确凿无疑。
学期过半,社长提议组织一次聚餐,地点选在一家颇有情调的西餐厅。这既是庆祝社团活动圆满,也是为即将毕业的学长送行。
聚餐那天,沈伊沐特意提前到了。她有些紧张,这将是她第一次在社团活动之外,和这些“大神”们进行长时间的交流。餐厅里灯光昏黄,空气中弥漫着黄油和香料的混合气息。她选了个靠窗的位置,不安地搅动着面前的柠檬水。
人很快就到齐了。社长坐在主位,交换生和学长一左一右,学姐则恰好坐在了沈伊沐的旁边。大家脱下了社团活动时的“正装”,换上了便服,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
菜单是全英文的,这无疑是一场小小的考验。沈伊沐有些犯怵,那些花哨的菜名她只认得一半。正当她犹豫着随便点一个意面时,学姐凑了过来,指着菜单上的一道菜说:“这个Pan-SearedScallops(香煎扇贝)很不错,酱汁是柠檬黄油的,很清新。如果你想试试牛排,这个Mediu-rare(五分熟)是最佳口感,能尝出肉本身的鲜甜。”
她没有直接替沈伊沐做决定,而是用一种分享的口吻,温柔地提供信息。沈伊沐感激地看了她一眼,学着她的样子,点了一份香煎扇贝。
等餐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地切换到了英语模式。但和社团里不同,此时的对话更加生活化,也更加私人。
交换生讲起了他家乡的感恩节,描述着烤火鸡的香气和家人团聚的温暖。“Myoakesthebestturkeyever,”hesaid,hiseyesklg.“It’scrispyoside,juitheside.Andthegravy…don’tevestartedonthegravy.”(我妈妈做的火鸡是全世界最棒的,外皮酥脆,内里多汁。还有那个肉汁……别让我提那个肉汁,说起来就流口水。)他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一桌人都仿佛闻到了那遥远的香味。
学长则聊起了他申请学校的波折。“Thepersonalstatentwastheworstpart,”headitted,swirlgthewaterhisgss.“Ithaverewrittenitadozentis.ItfeltlikeIwastrygtosellysoul500words.”(个人陈述是最折磨人的部分,我肯定重写了十几遍。感觉就像在用500个字出卖自己的灵魂。)他的坦诚让沈伊沐有些意外,原来看似无所不能的学长,也有这样的焦虑和挣扎。
社长笑着接话:“Butyoudidit.That’swhatatters.Nowyou’reofftoanewadventure.”(但你做到了,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你就要开启一段新的冒险了。)
沈伊沐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上一两句简单的附和。她发现,褪去“英语大神”的光环,他们也只是普通的年轻人,会为美食而雀跃,会为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