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百草堂之诃子(1 / 5)

加入书签

诃子:山野药香解乡忧

滇南的秋老虎缠缠绵绵赖到九月,青石镇外的梯田还泛着青黄,镇口那棵老榕树却已落了半地碎金。百草堂的木门“吱呀”被推开时,王宁正蹲在柜台后,指尖捏着片晒干的枇杷叶,对着窗棂透进来的光仔细端详。他穿件浆洗得发白的月白长衫,领口别着个靛蓝布囊,里头装着晒干的薄荷与陈皮,走动时便飘出缕清苦药香。

“王药师!王药师!”门外冲进来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裤脚沾着泥点,怀里抱着个脸色蜡黄的孩童。孩子双眼紧闭,嘴唇泛白,裤腿上还沾着未干的稀便。汉子声音发颤,将孩子往柜台旁的长凳上放时,手都在抖:“您快看看,娃子从昨儿起就拉,水似的,喂了米汤也吐,这会子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王宁立刻起身,手指搭上孩子腕脉,另一只手翻开孩子眼皮。他指腹带着常年碾药留下的薄茧,掌心还沾着淡淡的药粉味。“脉象虚浮,唇干眼凹,是久泻伤了津液。”他语速沉稳,转头冲里屋喊:“张娜,取两钱炒白术、一钱干姜,再拿块饴糖来。”

里屋很快走出个穿青布裙的妇人,发髻上别着支银簪,围裙上沾着些深褐色的药汁痕迹——那是今早熬制当归时溅上的。张娜手脚麻利地从药柜里抓药,药柜上的抽屉贴着泛黄的纸签,“白术”“干姜”“茯苓”的字迹是王宁亲笔写的,遒劲有力。她一边包药一边叹气:“这几日来瞧腹泻的人越来越多,今早李阿婆来抓药,说她家老头子不仅拉,还咳得夜里睡不着,嗓子哑得像破锣。”

王宁接过药包,正要嘱咐汉子煎药方法,门外又涌进来几个村民,有扶着老人的,有抱着孩子的,七嘴八舌的哭诉声瞬间填满了小小的药铺。他挨个诊脉,发现症状大同小异:多是久泻体虚,部分老人还伴着久咳咽痛。等他把最后一位患者的药方开好,张娜捧着空了的药罐走过来,眉头皱得紧紧的:“干姜和白术都没了,就连之前备用的石榴皮也剩得不多。”

王宁心里一沉,走到药铺后院。后院的晒药架上,晒着些金银花、菊花,却没有能止泻的药材。他望着镇外连绵的青山,忽然想起三年前进山采药时,曾在海拔千余米的山谷里见过几棵诃子树——椭圆形的叶子,结着黄绿色的核果,当时林婉儿还摘了颗成熟的果实给他,说这果子在《本草》里叫“诃黎勒”,能涩肠止泻、敛肺利咽。

“王哥,要不咱们进山采诃子?”一个清脆的声音从院门口传来。林婉儿背着个粗布采药包,包上挂着把铜柄小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小腿上几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常年进山采药留下的印记。她刚从镇外的山上回来,听说药铺药材告急,立刻赶了过来:“我记得后山的沟谷里有诃子树,这个时节该成熟了。”

王宁点点头,转身喊正在收拾药柜的妹妹王雪:“雪儿,把采药的背篓和防蛇虫的药囊带上,跟我们进山。”王雪才十六岁,梳着双丫髻,衣襟上别着朵晒干的野菊,闻言立刻应声,从墙角拖出个鼓鼓囊囊的背篓——里面装着水壶、干粮,还有块用来包裹药材的粗麻布。

三人正要出门,却见药铺对面的济世堂门口,刘二正叉着腰跟几个村民说些什么。刘二穿件油亮的黑短褂,脸上带着道刀疤,说话时唾沫横飞。王宁隐约听见“诃子有毒”“王宁想害人”的字眼,眉头皱得更紧。张娜站在他身边,小声说:“方才钱老板派人来问,说他手里有批诃子,本想送来,可听了刘二的话,又犹豫了。”

王宁沉默片刻,抬手拍了拍林婉儿的肩膀:“咱们走,早去早回。至于谣言,等咱们把诃子采回来,用药效说话。”林婉儿用力点头,将采药包往背上紧了紧,王雪也跟着挎起背篓,三人迎着午后的阳光,朝镇后的青山走去。他们没看见,济世堂的门帘后,孙玉国正阴沉着脸,盯着他们的背影,对身边的刘二低声吩咐了几句。刘二咧嘴一笑,转身消失在镇巷的拐角处。

后山的山路比想象中难走。秋雨后的泥土裹着落叶,踩上去滑得很,王宁走在最前面,手里握着根磨得光滑的桃木杖,时不时回头扶一把身后的王雪。王雪的双丫髻沾了些草屑,粗布背篓撞着路边的灌木,发出沙沙的声响,她咬着唇紧跟在后面,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

“哥,咱们还要走多久啊?”王雪喘着气问,伸手擦了擦额角的汗,指尖不小心蹭到脸颊,留下道淡淡的泥印。她还是头回跟着进山采这么重要的药材,既紧张又有些兴奋,眼睛时不时瞟向路边的草木,想学着辨认草药,可此刻满脑子都是“诃子”,连平时认识的蒲公英都差点认错。

王宁放缓脚步,指着前方云雾缭绕的山谷:“快了,翻过前面那道坡,就是三年前我见过诃子树的沟谷。”他顿了顿,又叮嘱道:“等会儿到了地方,别乱碰,诃子树的树皮有股特殊的气味,成熟的果实是黄绿色,椭圆形状,跟小橄榄似的,你们仔细认着。”

林婉儿走在最后,手里拿着个巴掌大的竹篮,时不时弯腰捡起地上的枯枝——这些干燥的枯枝能用来临时煮药。她听见王雪的话,笑着回头:“雪儿别急,采药最忌心浮气躁。你看这山路旁的蕨类,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