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百草堂之辣椒(2 / 5)
前翻找药材,听见动静回头,辫子上的药香香囊晃了晃:“哥,用海椒试试?林婆婆不是说它能散寒湿吗?”
张娜端着铜盆进来,里面盛着刚烧好的热水,听见这话,手里的铜盆顿了顿:“可这东西太烈了,李大叔年纪大,受得住吗?”她指尖划过盆沿,想起王宁上次口疮的模样,眉头微微蹙起。
“试试无妨。”王宁转身打开药柜,取出块生姜,又从抽屉里摸出几枝桂枝,“配着温性的药中和,用量轻点。”他拿起刀,姜片在砧板上被切成细丝,桂枝被剁成小段,最后才从串上摘下三个海椒,切成细细的圈。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红的、黄的、棕的药材在白瓷碗里拼出好看的色块。
“这就成了?”李大叔看着碗里的碎末,满脸疑惑,“我在家也用辣椒炒过菜,咋没这效果?”
“药用和食用不同。”王宁往碗里注满沸水,蒸汽腾起时,辛辣的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做菜是调味,入药得讲究配伍。生姜驱表寒,桂枝通经络,海椒引药入里,三者合力,才能把骨头缝里的寒气逼出来。”他用筷子搅了搅,“趁热喝,喝完盖被发发汗,别吹风。”
李大叔捧着碗,热气熏得他眼睛发酸,却舍不得放下——那辣味里裹着暖意,顺着鼻腔往肺里钻,竟让他觉得膝盖处的胀痛轻了些。他仰头一饮而尽,辣得直吐舌头,眼眶却亮了:“痛快!像是有团火从嗓子一直烧到肚子里!”
王雪在一旁看得直乐,转身想去拿第二副药,却被王宁拉住:“先看看反应再说,海椒性烈,不可贪多。”他望着李大叔蹒跚离去的背影,心里忽然想起林婉儿的话——火能取暖,亦能燎原。
这事很快传遍了村子。到了午后,百草堂的门槛快被踏破了,都是来问“辣药”的。王宁一一诊脉,对寒湿体质的就开小剂量海椒方,遇着面色赤红、舌头发黄的,便摇头:“您火气重,受不住这药。”
正忙得脚不沾地,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刘二狗穿着件不合身的绸衫,油头粉面地站在台阶上,手里举着个海椒,扯着嗓子喊:“都来看啊!回春堂的‘神椒’,专治各种风寒病,不管啥体质,一喝就好!”他身后跟着个挑药担的,担子里的海椒用红布盖着,看着倒比百草堂的光鲜。
郑钦文在一旁帮腔,手里挥舞着张药方:“孙掌柜说了,这海椒是仙药,配啥都灵!昨天赵大娘喝了,今天就能下床了!”
这话刚落,就有村民嘀咕:“赵大娘不是素来容易上火吗?能喝这辣药?”
王宁眉头皱了起来。他走到门口,望着刘二狗手里的海椒——那果子看着饱满,却少了自然的光泽,倒像是用温水泡过的。“刘管事,”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里,“药有专攻,人有体质,哪能一概而论?”
刘二狗斜睨着他,撇撇嘴:“王掌柜是怕生意被抢吧?自家卖得,我们就卖不得?”他抖着手里的海椒,“我这就去给赵大娘送药,让她当着全村人的面说说,这海椒管不管用!”
说着,他带着郑钦文往村西头去了。王雪急得拽了拽王宁的袖子:“哥,赵大娘要是真喝了,会不会出事啊?”
王宁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心里像压了块石头。阳光渐渐西斜,照在柜台那串海椒上,红得有些刺眼。张娜端来一杯凉茶,轻声道:“要不,我去看看赵大娘?”
王宁点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柜台。他忽然想起林婉儿的竹杖,想起那句“烧得人内里生烟”。这红焰般的海椒,到底是能驱散寒湿的良药,还是会引火烧身的祸根?他望着巷口,只觉得风里的辛香,忽然带上了点不安的味道。
张娜赶到赵大娘家时,院门口的篱笆上正晒着刚收的艾叶,绿得发亮。她刚推开虚掩的木门,就听见屋里传来剧烈的咳嗽声,像破风箱似的扯得人心里发紧。
“赵大娘?”她掀开门帘,一股呛人的药味扑面而来。赵大娘歪在炕头,脸颊红得像熟透的山楂,嘴唇上起了层白泡,正用帕子捂着嘴咳,每咳一下,肩膀就剧烈地耸动。炕边的矮桌上放着个粗瓷碗,碗底还剩些褐色的药渣,混着几片没煮烂的海椒皮。
“是……是张丫头啊?”赵大娘好不容易止住咳,声音哑得像砂纸磨过木头,“快……快帮我倒碗凉水,嗓子眼里像有团火在烧。”
张娜赶紧倒了碗井水递过去。赵大娘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碗,才喘匀气,指着桌上的药碗,气得手抖:“都是那回春堂的混账!刘二狗说这药能治我这老寒腿,结果喝下去不到半个时辰,就开始咳得停不下来,嘴里还冒火,眼睛也糊得看不清东西……”她揉着发红的眼角,眼眶里满是血丝,“刚才孙玉国派人来看,还说这是‘药劲上来了’,让我再喝一碗,这不是要我的老命吗?”
张娜心里一沉。她认得那药渣里的海椒——比百草堂用的更红更大,显然是没控制用量。她伸手摸了摸赵大娘的额头,滚烫得吓人,再看她伸出的舌头,舌尖红得发紫,苔薄得像层蝉翼。这分明是阴虚火旺的体征,哪禁得住海椒这等烈火似的药材?
“大娘您别急,我这就去叫王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