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 陆訚出手(3 / 4)

加入书签

   虽说之前谷大用和毕真露布上书的事情,已经让大家很熟悉了,但是不少文官还是出离的愤怒了。

    外朝的事情,那些内朝宦官有什么资格参与?

    这帮家伙还有没有一点点的边界感?

    鉴于之前的两次露布上书都很有料,众臣们骂骂咧咧之余,齐齐呼喊,“瓜来!”

    等到众臣们将从通政司得来的抄本展开,瞧见上书的那个名字,不少人都有些意外。

    居然是他。

    居然是那个自从平叛归来,就默默回到自己狗窝,不争也不抢的陆公公。

    这个人……,也还行吧。

    于是众人耐着性子继续看了下去。

    接着,众人不出意外的看到了“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

    这两件事牵扯到很庞大的利益,不管各个派系的人都盯得很紧。

    可惜他们翻了半天,也没看到能左右这两大案的新料。

    反倒是陆訚从这两个案子,引出了另一个观点。

    陆公公颇具人文关怀的提到了,那些殉城的基层文官。

    而且作为一线指战员的陆公公,并不认为他们是被迫殉城的,而是觉得他们是在心中的气节感召下,宁死也不肯从贼,所以才主动殉城。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很多不肯从贼的文人士子,贞洁烈妇。

    陆公公大声疾呼,难道这些没有为官,也没有守城之责的人,也是因为朝廷的命令才殉城的吗?

    所以一脸正气的陆公公觉得,这一定是因为儒家教化的功劳,不接受反驳。

    那些原本把关注点放在能不能找到政敌黑料上的官员们读到这里,忽然就感觉……

    舒坦了!

    这、这满满的情绪价值啊!

    也正是陆訚这么一说,不少之前还懵懵懂懂的官员们才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不少基层官员被迫殉城,虽然听上去很可怜,也很容易博得同情,但是事情继续撕下去,却暴露了上位者赤裸裸的倾轧压迫。

    下位者虽然值得怜悯,但也就是值得怜悯而已。

    这样一来,文官阵营在整体上还是大失分啊!

    没想到这陆公公说话这么好听,一下子就把事情拔高到了气节,并且谈及这是教化的功劳。如此一来,反倒以这场危难,成了教化百姓的试金石。

    不少人已经意识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迫不及待的往下看了去。

    就见接下来,陆公公以一个平平无奇的二十万大军指战员的身份,依次讲了他平叛过程中听说的那些故事,一个个的列举了面对乱贼时,那些文官或者读书人充满气节的行为。

    最后陆公公又为此惋惜,认为这次平叛他虽然位居首功,但是也遮掩不了礼仪教化之德。

    如今看到礼部尚书的位置空悬,就连恩科的事情都一拖再拖,终于忍不住出来想说点什么。

    所以他希望朝廷能尽快选用品行卓著,刚正不阿,德才兼备的贤臣。

    朝廷的官员们向来都是政治敏感的,刚才还看的浑身舒坦,但是一看到这么有指向性的话,他们立刻就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礼部尚书这等官职必须要出自廷推,需要的是各方意见的表达,最后形成共识和妥协。

    但这是外朝的事情,和他一个内廷宦官是没有关系的。

    就算陆訚说的再好听,也不能由他坏了规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